找到相关内容174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末四大师禅净观比较--以莲池袾宏为中心

    专事者,有专理者,"机亦互通,不必疑阻。"仅能事念者不必自疑理性不明,所为无益。事实上事亦能通理,纯一念去,自然有所悟处,所谓"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"唯勤理念者亦不必自疑称佛名号少而致落空,事实上理亦能...的目的,是要藉此理之一心倡导禅净同归说(理一心即为达摩直指之禅),然并不否定持名能达到理一心。他说:  此恐仅能事念者,自疑理性不明,所为无益。故言事得通理,以决其疑。《大势至·圆通章》云:"不假方便...

    刘红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262662.html
  • 菩萨罗汉证圆通

    如来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若子逃逝。虽忆何为。子若忆母如母忆时。母子历生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。去佛不远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开。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气。此则名曰香光庄严。我本因地。以念佛心...圆通章」名目产生;吾以为如经文所彰显音声修证旨趣之实用价值与方便流通利生之需,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之紧要,实可比拟妙法莲华经品分二十八,其中第二十五品的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」。普门品自古得教界以单行本竞相印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5863450.html
  • 读印顺大师《心经·讲记》—兼与王永元老居士商榷

    。  「佛法有他的目的,和达到此目的的方法』,而从佛陀的本怀看,更重在方法的指导上。究竟是一,本不可用任何言说来诠示,所谓「道可道,而非常道”(老子语)是也。而方法,却只是一种方便方便有多门,关键在於对机、合用。方法乃因人而设,应机而开,众生根性不一,大干世界的众生相千姿百态,方法当然是越多越好,所谓「条条道路通长安』是也。佛菩萨慈悲,自然要广开方便法门,来济世度生了。此其一。其二,不假方便,...

    鋆 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1164276.html
  • 憨山大师的禅净调和论与念佛禅法门

    水,似虎靠山,即《楞严经》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若理一心,亦非他法,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,二六时中,自晨朝十念之顷,直下提撕,不以有心念,不以无心念,不以亦有亦无心念,...上来会通禅净。徐颂鹏研究憨山大师的生平与思想,论及他的净土思想时,认为可方便地分成两个层次:「首先,是较为现实与大众化的层次,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心;其次,是较为唯心和习禅者的层次,以念佛作为公案参究的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1464801.html
  • 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

    一切烦恼,依于无明所起,前后无量差别,唯如来能知故。又诸佛法有因有缘,因缘俱足,乃得成办。如木中火性,是火正因,若无人知,不假方便,能自烧木,无有是处。众生亦尔,虽有正因熏习之力,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...“方仙道”与“黄老道”盛行,它的“食气”、“导气”、“守一”之术与佛教禅数学很相似,于是,来华僧众就以方便法门,把二者“混同”在一起,以中国人熟知的方式传播佛法。史载安世高“七曜五行,医方异术,乃至...

    戴继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2766140.html
  • 一念三千之探释

    为如是“本末究竟等”。  ④佛菩萨的共通十如:“相”为显正性,开助成佛,而为缘因。“性”:智理清晰,发掘法身,慧照了因。“体”:本是具足,不假方便,是为正因。“力”:身怀无量,四弘誓愿,破诸障碍。“作...为法界一切诸法规范之根本。如《法华经》方便品云:“诸佛出世,为令众生,开示悟人佛之知见。”所谓知见,则是指三谛妙体而言;又此圆融互具,而展开实践哲学的《摩诃止观》所依据之处,其显现极致观行的全貌,则是...

    常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268601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——读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、法汇》

    不得不假方便,教参一句话头。什么是话头?又怎样去参呢?虚云老和尚结合自己的参禅体验和见地,有如下之说:话头者,(如)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,这句话在未说的时候叫话头,既说出来就成话尾了。我们参话头,就是参...因病施药,故在数十年的传法活动中抓住戒、禅二个重点。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,而受世间敬仰;有禅才能开启智慧,动用无碍。上两则法语,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的见地和契机方便。戒律不在本文的范围内,且看老...

    冯学成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0368683.html
  • 罗近溪“打破光景”义之疏释及其与佛教思想之交涉

    他』、『这里一觉,都自消融』(注8)。到了王龙溪言工夫则是『才过即觉,才觉即化』(《王龙溪语录》卷二建初山房会籍申约),似是从师门传来,其实对照着《圆觉经》中『知幻即离,不假方便﹔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』...四句教更有『无善无恶心之体』之说,这一个主观证成的心体成为理论交付门人,并不连带着阳明原初具有的伦理范畴及其中的思考活动与工夫过程 (注4),故无善无恶、具足圆满的『心体』,自是被当作不假修证而得、...

    古清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970848.html
  • 罗锦堂:佛典中的“观”与“念”(2)

    不远。不假方便,自得心  开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,此则名曰:「香光庄严」。我本因  地,以念佛心,入无生忍;今于此界,摄念佛人,归于净土。  佛问圆通,我无选择;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  ...释迦牟尼佛看见众生太过可怜了,所以  就等不了,而不问自说,说出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,是很容易用功的  方便法门,此路很直,只要我们念『南无阿弥陀佛』,拿出信心、愿  心、行心就够了。所以信、愿、行,是...

    罗锦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970856.html
  • 唯识问答

    智斯现,于是  即能证真矣。客曰:若观空之念终必须泯者,则直尔泯念,  不亦可乎﹖何劳先事观空耶﹖余曰:夫观空者,盖对治执有  之念者也,执有之念未除,则是念已有矣。念已先有,焉能  自泯﹖若谓可以不假方便直使此念自泯者,是何异于不假光  明直使黑暗自灭乎﹖客曰:既有执有之念,故须假观空之法  以治之,仆可解其少分,但何以一切众生皆有执念耶﹖余曰  :法尔如此,一切众生,无始以来,有杂乱识,念念相续...

    刘玉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1073982.html